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养生

跟着老子学养生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5-18

道德经之养生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富贵病都纷至沓来。因此,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下最流行的莫过于养生了。有的强调食物养生,有的注重中医养生,有的坚持运动养生等等,五花八门。但无论如何都不如“心养”。养生必先养心。追求满盈的物欲,抵制不住声色的诱惑,不放弃奢华的奉养,必然会给自身带来灾祸。因此,老子要求人们用天道指导养生,效法自然,尊重规律,讲究天人合一。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老子告诫我们,不要过分地看重名利财货,贪得无厌、不知满足,那样会自身难保,什么样的养生方法都于事无补。所以,只有知足,才不受辱;只有知止,才能没有危险,这才是养生的妙道要诀。

养生篇(一)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把持而使它满盈,不如趁早停止;锤击而使它锐利,不能保持长远;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护;富贵而且骄横,自己招致祸患。功成身退,这是自然规律。

       老子所说的养生,是大养生,不是通过食物、药品、运动等保持身体健康那么简单。因为养护生命,必须先得有生命,这是前提。因为在王权至上、家天下的年代,从普通人到王公贵族,每个人的生命都笼罩在权力和利益的阴影之下,如果不明白持盈而亏、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功成身退的道理,必然招来祸患,不得保全生命。

       如果贪图禄位,私欲满盈,就会遗害无穷,因为物壮则老,盛极必衰;如果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就会受到挫折,因为众叛亲离,不能常保;金玉是难得之货,必然引起争夺;富贵是众人所求,必然招致祸患。功成名就是件好事,为人人所追求,但想永远地保持下去,那是一厢情愿,必然会走向反面。所以,只有功成身退、敛身自保,才是首选的养生之道。就如同大自然四季更替、周而复始的规律一样。

        但许多人居功自傲,贪心不足,富贵而骄,忘乎所以,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庄子 天运篇》云:“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鑑,以锭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意思是:把贪图财货看作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作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权柄。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上述东西又会悲苦不堪,而且心中全无一点鉴识,眼睛只盯住自己所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样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

       富贵和权力能够给你带来荣耀,如果把握不好分寸,保持不了平衡,同样会给你带来耻辱和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和文种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他们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消灭了吴国。然后又和勾践一起,进行北伐,争霸中原,取得了不世之功。他们两人和群臣诸将一样希望得到勾践的封赏。但志满意得、不可一世的勾践却将此抛在了脑后。作为相国的文种屡次上奏,请求封赏,勾践都顾左右而言他,且面带愠色。

       范蠡看出了勾践只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成功的小人,他不惜群臣诸将之死成就了伟业,却不愿封赏众臣。于是便规劝文种说:“我听说天有四时,春生而冬伐;人有盛衰,泰极而否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大概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范蠡我虽才能低下,还是能明白进退之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看越王这人,脖子长而嘴如鸟喙,目如鹰视,行步如狼。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处荣乐;可与历危,不可与处安。你如果不忍离去,必为所害。”但文种自视功勋盖世,始终不相信勾践会加害自己,到底也没有离开朝堂。

       勾践大业成就之后,声色淫乐,渐渐疏远了一起共患难的群臣们,丝毫不提加官封赏之事。文种心怀不满,愤激于内,色行于外。最终让勾践找个理由,赐剑自刎身亡。最后时分,文种仰天长叹:可悲啊!我悔不从范蠡之谋,最终为越王所杀。后世百代,忠臣必以我为鉴!

       而范蠡在功成之后,立即隐退。传说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三次经商成为巨富,又三散家财,扶贫济困,自称陶朱公。世人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养生篇(二)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五色令人眼花缭乱,五音令人耳朵失聪,五味令人失去味觉,纵情狩猎使人心狂放不羁,稀世珍宝使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只追求温饱而不追求名利和声色之娱。所以远离浮华而选择简单知足的生活。

       本章节老子在告诉人们:追求享乐要有理性的节制,适可而止。过度的享乐是“余食赘行”,要求人们坚决摒弃,保持内心的宁静,回归恬淡、自然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在佛教中,我们人类的感官被分成了六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分别感知着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世的境界。正因为感知了这六种境界,人类便产生了喜、怒、哀、乐、忧、思六种意识。正是这六种意识的存在,才使我们原本平静的内心充满了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高兴;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备受煎熬,十分痛苦。因此,原本明镜般的心境,就蒙上了厚厚的尘埃,使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而又迟钝。本文中的“五色”、“五音”、“无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就是伤害我们感官,使我们的欲望无限膨胀的元凶。

       老子坚决反对无限追求感官的愉悦,他的继承者庄子甚至认为应该将其消灭殆尽。他说:扰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原有的视听;消除文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来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消除曾参、史禉的忠孝,钳住了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能保持本性混同而齐一。(《庄子 胠箧》“擢乱方律,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使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使人含其明矣;毁绝勾绳,而弃规矩,而天下使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这些话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过激,但就养生节欲而言,其合理因素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因此,老子提出的“为腹不为目”,这一极为简单明了的话,为我们点明了圣人合理的生活方式:只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不可去满足眼睛所能欣赏的所有外物的欲求。因为那是永无止境的。俗话说得好“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

       大家都熟悉《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吧:“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其中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都是暂时的,它像一幅用花环编织的美丽罗网,你一旦跳进去,就无法像神仙一样自在逍遥了。没有时,想有,有了想更有,更有了怕丢失,整天在患得患失中度过,直到一命呜呼,才得到解脱,只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最后,说说弘一法师李叔同。他出生在江南富庶之家。青年时期,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37岁那年,忽看到“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法,随生入山断食之念,入杭州虎跑定慧寺断食17日,渐有所悟。于39岁剃度出家。后来他年轻时的朋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前去拜会。吃饭时,夏先生看弘一法师只吃一道咸菜,就问:“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了吗?”弘一法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饭后,大师只喝一杯白开水,夏先生又皱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弘一法师又笑笑说:“开水虽淡,但淡有淡的味道!”

        这个时候的弘一法师早就看淡了声色繁华、五味口爽、超越了自我。这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是一句多么令人回味无穷的禅理哟!

 


上一篇:庄子的养生之道
下一篇:吕洞宾百字碑养生口诀
版权所有:扬州市道教协会 地址:扬州市邗江区史可法东路42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7004248号-1 技术支持:百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