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世见闻皆酿诗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12-26
涿州高晓明之百多首诗作,几经周转,摆到本人书桌上,转诗者顺嘱写几句赏析文字。从未谋作者之面,难解其意,于就诗论诗中,顺其言略观其人,知其一斑,仅此而已。
高晓明先生百多首诗作多为“古风”或“歌行”体,且四行诗较多。从其修辞炼句到行文成诗,思作者应为博学者,通晓释、道、儒之精华,很多字词为今人少用,且本人从未研习用典之内核,恐其错解,贻笑大方,故不敢妄议也。就易懂者粗谈浅析一番,权做忠人之事耳。
且读作者之《清廉篇》,“云阳羽士寓白屋,一管残毫半卷书。三餐食馔伧俗味,青黄略加一箸菇。”此诗写云阳羽士寓白屋是说一方高士寓居在很简陋房舍内,面对孤灯,研习功课,用残几多支笔,读破无数卷书。此之“半卷书”应为泛指。研习学问之高士无暇讲求三餐,粗米、清汤略加“无兼味”之菜蔬,充饥则好。短短28字勾划出一方高士之形象,令人敬慕。《笔耕篇》猜为借用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之典,该为对云阳羽士求广识而忘寝食之颂扬,其劳苦、其清高令凡夫如我者唯望尘耳。《贺《琐记》付梓》赞云阳羽士著书立说,非同凡举之概括,映出诗作者与云阳羽士非同一般交往及对羽士之敬慕跃然于诗中。
《思古篇》语精言畅,意深境远。暮秋残阳映托一派肃然,面对荒芜之庙宇,诗作者之遐想亦在山岗上漂泊。令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凄凉中难免涕下。《苦志篇》立意颇高,“身游异乡影为伴”尤其妙极,将客居异乡只有己之身影作伴那独往独来之旅程刻划得惟妙惟肖。余猜想,诗作者虽于客居之位,为求真知,其苦犹甜,“苦其心志”为立志者之必然。
“六韬三略阅世深,百窥奇门溯源根。敢生敢死英雄胆,呐喊山谷待回音。”(《智略篇·纪念李圆忠道长》)前两句写被纪念者平生涉世之作为,转而写“敢生敢死”之胆魄,其气量非英雄者不可为。寻真者是孤独者,在山谷中呐喊寻求知音,知音之者何?是回音壁,是作者?为读者留下想象之空间。上乘诗如此,一览无余惟下品也。一首古风体《题赠定兴画家仁忠长者、耿爱娟女士》七言诗写到:“心海无声画有形,笔落云娟墨生灵。纵横妙展山河意,点染卓显百况情。斋我砚守梦飞腾,拜读敬赏醉丹青。过隙韶年秋风瘦,燕雀遂志等鲲鹏。”前四句写画家笔下世事百况之纷纭,山河纵横之壮丽;五、六句则写诗者到画家斋室后观其妙笔丹青而倾醉,敬慕之情而跃然;结尾用典颇精,“白驹过隙”应指诗者本身韶华之年一闪即将过去,面对画作感慨万千,激励自己要珍惜时间,燕雀小则小,要立鲲鹏之志耳,何其慷慨!“秋风瘦”,时间易逝,则秋风均瘦也。易安“人比黄花瘦”之者何?乃异曲同工之妙。
高晓明先生组诗(四首)写定兴文士郝尊先生,前些年余有幸曾谋郝先生之面,闻之其书斋称“听竹庵”。郝除为诗外有否事别文事,不得而知。先观高晓明题为《首篇》之七言古风,“定兴文宗领士风,服膺实学淡虚名。宁肯篇章随风朽,唯有肝胆照孤灯。”赞赏定兴文士郝先生不图虚名之风范溢于言表。虚名几何?只能随风而去!孤灯对肝胆,何其高雅乃尔。这里会让读者联想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豪迈气节。《四篇》结尾两句“云霞莫道西垂晚,夕阳更胜朝日红。”该是对郝尊先生之总结评语:郝先生年近古稀,仍然笔耕不辍,似朝日初上,青春永驻。郝先生若读到此,何感何慨?
《题赠张宗禄羽士诗词两首·其二》“一管竹笛向天横”,起句不凡,颇有意境,一位仙风道骨飘逸洒脱之高士形象令人肃然。有此一句全诗能成其为立体。习完全诗,个中似有玄机,本人未悟其真谛,故不敢贸然,留待读者朋友研析为好。
“晚冬残雪泛霜凌,梦散临窗一夜风。偶得旧日丹青影,触目寒枝闪梅红。”《题咏某画家雪梅图》读诗犹如观画,严冬将过,残雪仍冷,凭窗眺看,夜风尚吹,梅摇寒枝,若明若暗,红梅脱开画卷本身,恰在作者面前真实开放,读者亦被引进景中。画若景,景化诗,置身于其中,美不胜收。画者、诗者两者妙笔交融,似有声情,达到合二为一艺术境界,令人慕极。
“文苑比翼凤凰俦,临难同登风雨楼,笑泪冷对阴风起,赴死忍生举壮猷。”(《题咏胡也频与丁玲合影照》)写出胡、丁二人早年之美好结合以及而后之灾难!寥寥数行诗将两个“那个年代”非正常之国事描写得淋漓尽致。狂暴“阴风”起处,多少无辜者倒下,此刻之“阴风”堪称“飓风”,非某个人能顶可阻,除善避风者或助推者。而风之助推者又被其另股风所湮没,纵观历史,均未能免,怨怨相报,可否称其为必然?胡也频,左翼作家,1931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杀害。丁玲,文坛巨匠,所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一位难得之才女。才女者,命运往往多舛,反之往往被眷顾。是老天之玩笑?是于冥冥之中做某些平衡?我以为。
“秋日辛劳向晚停,银河反比夜色明。夜梦昵告齐眉解,趋窗窥听几流萤。”(《田家秋夜闲话》)清馨、自然、流畅,未见故作姿态之生涩语言、生僻文字。“趋窗窥听几流萤”之尾句将秋天夜色写活,这种句式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将“偷看”成“窥听”,立即浮然动感。秋日之农村夜晚,秋风习习,萤虫点点,形成天籁,远处夜鹰低鸣,好一派静夜图。
诗贵平淡,诗贵自然,于平淡中出奇,于自然中寓美。我们国家为诗之国度,盛唐时达巅峰,熟知而详者仍属平淡、自然、意境幽美之诗,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俨然一幅晚秋泼墨画,未有难懂字词。“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人入胜,读后难忘。当今诗歌已落入低谷,作者反较读者多,生涩字词不会有人翻字典去赏析,要求作者注意读者欣赏习惯,让读者认可之诗才有生命力。
高晓明有些诗句很有理性,比如“叛贼当解春秋典,南国降臣北国奴。”有些诗句用词巧妙,比如“以古鉴今今做古,凭今证古古亦今。”对作者功力可见一斑。
从高晓明百多首诗作中,未见律诗和绝句。有些诗句略调一下语序,变拗句为律句,比如“一管竹笛向天横,”(仄仄平平仄平平)将竹笛二字调到前边成为“竹笛一管向天横,”(平平仄仄仄平平)就成为律句了。凭高晓明先生之功力这是易事。当然,不按律绝写乃是自己之喜好,只要是意境优美、语言顺畅就称好诗,比如著名之《黄鹤楼》诗:(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既不对仗亦不合律,可它是千古绝唱,被列为“七律”之首,至今仍被传诵。多种流派并存是文(诗)坛之幸,今之“朦胧诗”在诗坛仍有其一席,事物不因某个人好恶而存在或消亡。
高晓明先生读书很多,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奠定他写诗之基础,若能从深奥中回归平淡,符合多数读者之口味,将是一个飞跃,希望读到他更多更简明之诗。
以自己有限之学识,做些粗浅解析,仅为一家之言。
长 工
201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