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书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2)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7-06

现在我们有很多文艺作品就没有什么意境了,特别是一些电影电视作品。我们现在一些艺术作品就是太直白,没有意境,生怕人家看不明白。我们要想应对这种情况就要积极改进我们的文艺创作方式,不要太直白。艺术应当是有很好的教育作用的,但是,艺术的教育作用有它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寓教于乐,“艺术的教育作用在娱乐作用里面”这是周总理讲的。二是以情感人,艺术要用情感去打动人,艺术最主要的是靠情感而不是靠说教。三是潜移默化,人们不会只看一部电影就成为爱国者或者好人,也不会因为看了一部电影就变成坏人,但是时间长久了就可以改变人。在这方面意境就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有限的,但是体现的意图无限。很多门类都是这样,如颐和园的园林风景里面有很多美学。世界上三大园林体系,中国是其中之一。三大园林体系是指:欧洲园林——以法国为代表,东方园林——以中国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园林——以埃及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的特点是几何式,如法国皇宫里的园林,都是圆形、菱形、方形等等。中国园林的特点是自然式,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阿拉伯园林的特点是在每个十字交叉口都有一个喷泉。中国园林又分两大体系。一个是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还有景山、北海和承德的避暑山庄。另一个是江南的小型私家园林。如苏州、无锡的园林,小巧玲珑,包括上海的城隍庙都是这种类型。颐和园已经很大了,但是园林艺术家还想扩大它的空间,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这三种建筑美学方法。“借景”就是把外面的景色借进来,例如你站在颐和园里,可以看见园外的玉泉山和香山,这是造园时有意把它们纳入视野。颐和园里面有一条长廊,虽然它可以给游人休闲,但是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美学功能,就是“分景”。如果你在长廊里面从东往西走,左面是昆明湖,右面是万寿山,它把颐和园的风景分成湖区和山区。我们经常讲“游山玩水”,你在长廊里面就能体会到“游山玩水”的景致。还有一个是“隔景”,隔就是把它隔起来,在颐和园中有一个园中之园,叫谐趣园,这里面完全是江南小型园林的风光,包括亭台楼阁以及垂柳。让你在颐和园这种北方大型皇家园林里面欣赏到两种中国园林的风格,就是在有限的园林里面体现了无限的景色风光。

再举一个文学的例子,说说有限和无限的美学。大家比较熟悉的唐代边塞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小诗里面除了有边塞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外,还讲到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讲的就是时间的无限,“念天地之悠悠”则讲了空间的无限,“独怆然而涕下”讲了人生的短暂和有限。短短四句诗,讲透了有限与无限,寓意深远!

第三,不设不饰的自然美。不设不施就是不用化妆的自然美。宗白华先生说过,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美感延续到今天,一种是人工美,一种是自然美。人工美很多,比如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历代精雕细刻的玉器,一直延续到后来精心绘制的工笔画,以及我们戏曲的服装、脸谱,以及精美的唱词等,这些就是人工美的东西。自然美的东西也很多,比如说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的画,李白的诗歌等等都是自然美(杜甫的诗是人工美,而李白的是自然美,杜甫的诗很工整对仗,而李白的诗很随意)。两种美都很好,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是自然美占了上风,尤其在书画界。意境就是要强调自然美。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用在很多方面,我们传统艺术讲意境,现代艺术也同样用意境。比如电影是现代艺术,在好的影片里也要用意境。陈凯歌的成名作就是大家熟悉的《黄土地》,这部片子最典型的镜头就是:一个镜头里面十分之九是黄土,十分之一是蓝天,天边有几个小人拉着犁在耕地,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时候我们说《黄土地》里面真正的主角不是那些演员,而是黄土地和黄河。《黄土地》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他的这个思想如果用陈凯歌在《“黄土地”影片导演阐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此贫瘠的土地养育了如此伟大的民族”,这就是黄土地的精神。所以,《黄土地》就是通过意境来体现的。再比如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影片虽然只是几个小故事串起来的,但是非常受欢迎。为什么?就是因为意境。吴贻弓讲《城南旧事》的基调就是:不是讲故事,而是讲一种情绪或情感,也就是“淡淡的哀思”。大家知道,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的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这个作家以前住在北京城南,后来去了台湾,这是她六七十岁以后写的小说,然后吴贻弓导演又根据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淡淡的哀思”就是说这位老人回忆自己的家乡、回忆自己的童年,是一种思乡之情,但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已经磨损变成了淡淡的哀思。吴贻弓的基调就是这种情绪线,他用了各种画面来体现。如影片开头一个镜头摇过来,画面里是蜿蜒曲折的长城,然后把镜头拉近,给烽火台一个特写,再把镜头拉近到上面的一棵在风中摇曳的小草,这样“淡淡的哀思”一下就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一句话,也不要出现一个人,这在电影里面叫“空镜头”。“空镜头”是最能体现意境的。再如,这部影片里面出现的一口井,一共出现了四次,其实每次出现分别就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根本就不用语言来表达,春天柳条吐绿,夏天有蝉鸣,秋天树叶发黄,冬天井旁结冰,等等。最后他们要离开北京城的时候,镜头出现了香山红叶六次化入和化出,为什么?吴贻弓导演是把《西厢记》里的唱词“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表现出来,这就是意境,画面上根本不用人。所以《城南旧事》不但在国内受欢迎,而且在国际上还拿了大奖。意境不仅在电影中要运用,而且在电视上也在大量地运用。

意境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本节只是以“道”字为例,来给大家讲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部分内容,剩下的部分以后有机会再抽时间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上一篇:谢稚柳鉴定的《明代道教像》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一)
版权所有:扬州市道教协会 地址:扬州市邗江区史可法东路42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7004248号-1 技术支持:百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