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中国戏曲中的道教文化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6-14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具有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定价值,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而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其高深的信仰理论为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和行为基础,道教思想深入民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内容和表演形式。

在传统文艺发展过程中,众多的道教神仙人物和传说人物陆续进入中国古典文艺作品。尤其是宋元话本、明清传奇的兴盛,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色彩。

在中国戏曲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道教在中国已经具有了很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源于神仙度脱故事、依据道教仙话、道教人物传说、道教掌故,与历史故事或凡人传说、凡人命运相结合,寄托理想的戏曲剧目也就应运而生。

据现存资料记载,中国戏曲传统剧目中,带有道教文化特色的剧目有将近400本。这些大量的戏曲剧目都充满浪漫色彩和寄托人们美好愿望、惩恶扬善的剧目,都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演绎道教传奇故事或宣扬道教思想。其中中国戏曲中讲神仙度脱的“八仙故事”更是流传广泛。由凡人修道而达仙境,寄托了老百姓朴素的道教思想,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道教的劝善思想。道教劝善思想不仅是弘道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统美德的积淀,劝人以善为本、求善、行善。在善的背后是忠孝仁义,是对自我品德素质的内在升华和提炼;是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以求得和谐平等的生存状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信体系的纽带。

还有很多剧目是依据道教人物传说、道教历史故事的剧目。这类剧目内容庞杂,人物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道教神仙人物,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浪漫的爱情传说和命运抗争;也有赏善罚恶的;亦有宣扬修道成仙的;还有宣扬道教伦理教化的。从现存的中国戏曲剧目中,还可以找出大量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剧目,如:《双还魂》、《南华授书》、《钟馗救驾》、《活捉子都》、《桃木剑》、《铁冠图》、《蜃中楼》、《魁星卖笔》、《玉祖寿》、《天官赐福》、《白蛇传》等将近300个剧目。如《曲海目》、《曲海总目提要》等目录学专书以及元明以来各种戏剧丛书或选刊之著录与刊载的道教文化戏曲相当多。此类仙道题材或受道教思想影响之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改编以至创新,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因而,从目前尚保存的剧目或作品中,我们大体上可见中国戏曲与道教关系之一斑。

道教以自身悠久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信仰心理等影响着我国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留有道教的影子,二者也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戏曲的受众在民间,为了更多的吸引观众,中国戏曲剧班往往选择在各种庙会期间演出,因为此时观众比较集中。因道教文化而形成的庙会很多,主要的有药王会、单刀会、牛王会、火神会、老君会、太阳会、城隍庙会等等,期间演出剧目多与道教神仙有关。如药王会唱《药王成圣》,火神会唱《伏魔剑》,城隍会唱《山王岗》,财神会唱《黄河阵》等。

道教洞经音乐对中国戏曲影响也很大。洞经音乐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器乐乐种,起源于宋代的四川省,现流行于四川省,云南汉族地区和丽江、楚雄等纳西族、彝族地区,源于古代中原的道教丝竹乐。其中不少的曲谱,在中国戏曲中亦广泛运用,并加以扩展。比如:道教常用的笛子曲牌等,在川剧音乐演奏上加以运用。众多道教音乐曲牌的进入中国戏曲,使中国戏曲音乐表现出与道教音乐深厚而亲密的关系。不但为中国戏曲音乐研究拓展了思路,也为从道教洞经音乐的保存和传承方面提供了线索。

道教是中国自发孕育的本土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乃至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道教不再只将视域局限在宗教信仰和神学研究上,开始积极寻求更多的宗教内部文化因素与社会的适应,特别是用人文学科学术话语阐释宗教教义,让更多的道教文化合理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中国戏曲这一中介,让道教文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一个文艺的领域重新审视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作用。


上一篇:道教的符箓文化
下一篇:玉皇大帝
版权所有:扬州市道教协会 地址:扬州市邗江区史可法东路42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7004248号-1 技术支持:百特网络